语文教科书是全国中小学生的必修课本,承载着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教育的重任。从小学到高中共十二年,作为母语的基础教育的语文课,已毫无疑问成为国民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。每年开学之初,每当从老师手中捧过还散发着淡淡书香的新书时,可曾发现有十五篇课文中所发生的人或事,都源于黄冈?
作为一种地方文化,无论是精神层面的,还是物质层面的,传承至今,都是难得的。尤其这种“非物质文化遗产”,扎根于黄冈,臻熟于黄冈,深深地影响着黄冈,使黄冈大地都打上厚重的历史和文化烙印,凸显着黄冈教育之乡的绚丽元素。
入选语文教科书的这十五篇课文(均基于人教版),小学三篇,初中三篇,高中九篇。每一篇都犹如一颗“天然宝石”,闪耀着智慧的光芒,恒久地教育着、滋润着广大学子们。
《奇怪的大石头》(小学三年级上册第7课)。该文记载的是著名科学家李四光小时候的故事。自小,李四光爱动脑筋,童年生活虽然枯燥,但他却“与众不同”:凡是遇到不能理解的事物,总要刨根问底。在其家乡黄冈县(今团风县)回龙镇下张家湾的村里,有一块很大的石头,引起了小四光的好奇,这就是课文中记叙的一件小事。直到三十八年后的1933年,他这一好奇终在《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》一文中得到解答。正是他的这一好奇,使他走上了中国地质之路。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,他找到了三大油田,摘掉了“中国贫油”的帽子,大振国威。
《妙答一字诗》(小学《语文》六年级上册)。记叙的是浠水县陈沆状元夜过巴河赶考,与艄公对诗的故事。艄公对迟来的陈沆提出要他赋诗一首,方可返回渡他。陈沆于是脱口而出:一帆一桨一渔舟,一位渔翁一钓钩。一俯一仰一场笑,一江明月一江秋。全文十个“一”,成为中国文化长河中著名的“一字诗”。诗中妙用数字,不仅叙事简洁,而且音韵优美,带给人无限的遐想,折射出黄冈人的聪明才智。
《浣溪沙·山下兰芽短浸溪》(小学六年级《古诗词背诵》第9首)。元丰五年三月,苏轼来黄冈已两年多,压抑、痛楚的心情终于舒展。一日,在浠水名医庞安时的陪伴下,游县城外清泉寺,只见这里兰芽浸溪,溪水西流,潇潇暮雨,子规声啼,不禁触景生情。蓦然间,一种奋发向上、豁达乐观之情涌于笔端:山下兰芽短浸溪,松间沙路净无泥,潇潇暮雨子规啼。谁道人生无再少?门前流水尚能西,休将白发唱黄鸡。
这一首小词,看似平淡幽雅,实则旷达超然,读之令人奋发自强。时年已47岁的东坡,可见他依然保持积极上进的心态。该首词除入选小学必背古诗词外,还入选人教版八年级上册《课外古诗词背诵》篇目。同一首词,同时入选小学、初中教科书,在教科书上也是少有的。
《记承天寺夜游》(八年级上册第27课)。这是苏轼在黄州时所写的一篇小品文,全文只有八十五个字,却描绘出一个空明澄澈、充满着诗情画意的世界。九百多年来,一直让人沉醉不已:“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,解衣欲睡,月色入户,欣然起行。念无与为乐者,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。怀民亦未寝,相与步于中庭。庭下如积水空明,水中藻、荇交横,盖竹柏影也。何夜无月?何处无竹柏?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。”言简而意深,字少而境幽!不仅是让学生在情景交融中领会古代诗文的绝好佳作,更能陶冶学子们的情操,激发他们的灵性。
_ueditor_page_break_tag_
闻一多(1899-1946)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、学者和民主战士,出生于浠水县巴河镇望天湖畔闻家铺。一生中,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,显现出高大的人格魅力。臧克家的《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》入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12课。
1925年,闻一多看到国内军阀混战、民不聊生,写下《死水》(高中《语文读本1》第1课)一诗。在诗人眼中,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如“一潭死水”,国家是毫无希望,只有腐烂一个旧世界,才能创造一个新世界。诗人渴望着祖国早日强大起来。
以上入选的两篇文章,无论在哪个时期,都应是对学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,凝聚民族精神的绝好教材。
1926年,一多先生的4岁爱女立瑛不幸夭折,诗人父女情深,悲痛地写下《也许——葬礼》一诗,悼念女儿。该诗入选高中《语文》(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)第二单元第2课。作为“新月诗派”的代表人物,提出诗歌的“三美”观:音乐美、绘画美、建筑美。这“三美”在《死水》《也许——葬礼》中,都有明晰的体现。
市区赤壁山,海拔只有81.8米,可千百年来,这座山可不是用“米”来衡量其高度了。
一座赤壁山,吟咏数千年。“折戟沉沙铁未销,自将磨洗认前朝。东风不与周郎便,铜雀春深锁二乔。”这首《赤壁》诗,入选八年级《语文》下册第25课。唐会昌二年 (842年)四月二十三日至会昌四年(844年)九月,诗人杜牧由京城贬谪来到黄州。一日,他在赤壁山上游玩,在流经赤壁矶头的江滩,偶尔拾到一截尚未生锈的折断的戟,他断定这是东汉周瑜大破曹军时留下的遗物。于是引发了诗人咏史情怀,挥笔写下流传千古的名篇。从这一特定的历史事件,到诗句的内容及写作技巧,都有重要意义,此诗或由此入选课本。
杜牧一咏,既扩大黄州在历史上的影响,更引来无数骚人在此大发感慨,把酒临风,留下无数诗文。王安石写下《赤壁山》:“日净山如染,风暄草欲薰。梅残数点雪,麦涨一川云”;清同治皇帝写下《赤壁前游》……而他们没有谁比苏轼更熟悉、更了解赤壁。北宋元丰五年七至十月间,苏轼三游赤壁,三次写下脍炙人口的“二赋一词”,为中外广为传诵。并且,其中两篇课文入选我国人教版高中教材。《念奴娇· 赤壁怀古》(入选高中《语文》必修4,第5课《苏轼词两首》),作为宋词的两大流派之一的豪放派词作代表而入选。元丰五年农历七月十六,苏轼写下《赤壁赋》,作为古代经典散文入选人教版高级中学《语文》教科书必修2,第9课。同一个赤壁,同一个故事,三篇文章进教材,也算是教材编著中的一大“奇观”吧!
《方山子传》、《定风波·莫听穿林打叶声》、《游沙湖》,这两文一词都是苏轼在黄冈所写。苏轼在黄州谪居四年四个月,写下740余篇文章,形成了他人生中文学创作的高峰。就黄冈而言,苏轼在这里度过了人生富有意义、让他留念、令他刻骨铭心的岁月,直到离开黄州的那一天,还想“待闲看秋风,洛水清波。好在堂前细柳,应念我、莫翦柔柯”,托人告诉黄冈父老乡亲“时与晒渔蓑”,将来还要回来,继续做他的东坡。以上入选的三篇文章,可谓是他在黄州心路历程的体现。
1081年12月,苏轼来黄州近两年。在这里,偶遇昔日好友陈季常。尤其是在黄州短短的时间里“三往见季常,季常七来见余,盖相从百余日也”(《岐亭五首》),与好友产生心灵共鸣,不由写下《方山子传》。此文入选普通高中《语文》(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)第四单元。
1082年3月7日,苏轼在黄州沙湖买田的返回途中,醉归遇雨,后又雨过天晴。想到自己这一天的遭遇,与欲致他于死地的政治“风雨”和人生险途似乎没有两样,便写到:“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。”此首《定风波·莫听穿林打叶声》(入选人教版高级中学《语文》教科书《语文》必修4,第5课《苏轼词两首》)。也就是这一天,苏轼找浠水麻桥名医庞安时看病,因眼睛看不见,只好将病情写在纸上,以手代口,而庞安时耳聋,听不见,只好以眼代耳,两人可谓达成天下之默契,很快医好了东坡。东坡自嘲:“余以手为口,君以眼为耳,皆一时异人也。”后,两人一起游清泉寺,写下《浣溪沙》(见前)。此两件事一起写进《游沙湖》(入选高中《语文》(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)第六单元。以上两文,字里行间,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、不颓丧,不断自我调适的旷达超然、洒脱乐观的大东坡。
《黄州竹楼记》(入选人教版普通高中《语文读本》(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)。王禹偁是北宋初期文坛领袖、杰出文学家,晚年仕途不畅,于咸平二年间三月二十七日贬谪黄州任刺史。在这里,空闲之余写下:“小楼二间,与月波楼通。远吞山光,平挹江濑,幽阒辽敻,不可具状。夏宜急雨,有瀑布声;冬宜密雪,有碎玉声。宜鼓琴,琴调和畅;宜咏诗,诗韵清绝;宜围棋,子声丁丁然;宜投壶,矢声铮铮然:皆竹楼之所助也。”在此竹楼,情趣盎然,王禹偁把所有的不愉快都遗忘了。文章朴实感人,情韵淡远,王安石称:“《竹楼记》胜欧阳修《醉翁亭记》。”不得不承认这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篇散文。
《苏东坡突围》(高中《语文读本4》第33课)。余秋雨先生用他独特的视角,将苏轼从历史中拉回,辅以个人想象、揣测,试图将东坡在黄冈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,还原了一个在困境中自我超越的苏东坡,写得荡气回肠。
黄冈这十五篇文章,七篇是苏轼在黄州时所写,三篇取材于赤壁,三篇关于闻一多先生,一篇关于宋代的散文,一篇关于苏东坡在黄冈的当代经典散文,一篇两处入选,时间跨度1100余年,均入选现行国家人教版教材,其教育性、文学性、艺术性不必赘述。除此十五篇外,原旧版教材中,还入选有《清明》《黄州快哉亭记》《后赤壁赋》《李时珍》《活板》等等。
综上,我国教科书中黄冈教育元素的丰厚及文化的深厚,可见一斑!时至今日,这种丰厚和深厚应当传承下去,并发扬光大,我们责无旁贷。(来源:黄冈日报)